目前位置: 首頁 > 牛樟芝培育計畫 > 認識牛樟芝 > 牛樟芝的傳奇

瀏覽歷史

牛樟芝的傳奇
華汎生技線上商店 / 2014-05-12

 牛樟芝的傳奇:


牛樟芝又名「牛樟菇」、「樟菇」、「窟內菰」、「紅樟芝」、「神明菇」…等稱謂。牛樟在早期是因為原住民的生活習慣上飲食文化常有伴酒習俗,養成嗜酒的習慣,而常發生宿醉,甚至發生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疾病,在偶然的情況下試吃了牛樟木中長的芝狀物,赫然發現竟可以解宿醉,改善肝疾病等病症,慢慢變成了「祖傳秘方」,又稱之為台灣「森林紅寶石」、「靈芝之王」。後來流傳開來,發現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上也有相當好的的改善作用,因而慢慢在民間口耳相傳,又因牛樟芝生長相當緩慢;牛樟樹生長於海拔 450~ 2000 公尺以上,低海拔的幾乎被濫砍飴盡,高海拔採集相當困難,市場需求漸漸增加,在保育類法令問題及不易採集之下,許多人都需透過私下介紹才能購得,但一樣買不到真品,更添加其神秘色彩。
 
牛樟芝最早有開始使用紀錄,大概在光復前後,那時還是屬原住民口中的仙丹,後來政府開發森林期間,牛樟芝才開始有用於去傷解鬱(治內傷)的作用,效果相當好。
 
牛樟芝,全台的生長地大約集中於台灣五個區域,目前主要分布於桃園(復興角板山)、苗栗(南庄鄉、三灣鄉)、南投(竹山、水里鄉)、高雄縣(六龜)、花蓮台東山區等,生長期為 6~10月。
 
1990年台灣大學藥學研究所楊書威,在沈雅敬教授的指導下提出「中藥樟菇活性成份之研究」取得了第一張研究牛樟芝的碩士學位。爾後各學術單位就發表許多有關牛樟芝的報告,並陸續以科學的方式驗證牛樟芝流傳的療效,證實是真的有其功效。
 
在中醫臨床上;又有李明泉醫師因為使用牛樟芝子實體治好其母親肺癌,開始了牛樟菇的臨床研究,並確認了十二種療效,發表於濟世青草應用學第三冊 - 神奇的仙草藥 - 牛樟菇。
 
牛樟樹在國家單位發現全世界是台灣特有植物,受到極度的重視,並列為國寶級保育類,而牛樟芝又只長於牛樟樹,其他樹木無法長出牛樟芝,在政府大力支持研究下,完成了許許多多的研究報告,並一一驗證了樟芝的功效,並確認了一些藥用機轉,證實了對抑制癌症、預防癌症的轉移、B型肝炎、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功效,並在抗氧化、抗血液中凝血、及腸胃疾病上也有相當功效,經過證實已不是民間流傳的偏方了。
 
樟芝存在已久,直至1990年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臧穆 教授和台北醫學院 蘇慶華 教授首次發表,將之歸類為靈芝屬(Gauoderma comphoratum Zang et Su. Sp. NoV.),命名為 Ganoderma camphorata 。直到1995年, 張東柱 博士依據樟芝子實體外觀、氣味、生長速率、孢子顯微結構特性,判定應為多孔菌科 Antrodia 屬之一種,命名為 Antrodia cinnamomea (Chang and Chou 1995)。直到1997年,吳昇華等人整合前兩次文獻內容後重新發表,將樟芝命名為 Antrodia comphorata。確定樟芝屬於真菌界 (Fungi)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擔子菌亞門 (Basidiomycotina) 、同擔子菌綱 (Homobasidiomycetes) 、無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薄孔菌屬 (Antrodia) 。所以牛樟菇也稱牛樟芝。
 
樟芝子實體屬多年生,具有強烈沖鼻的樟樹香味,外型呈板狀或鐘狀,一年生,無柄,新鮮者表面呈鮮紅橘色,老熟後顏色呈桔色或黃色,菌蓋半圓形,直徑 10~20 × 3~ 8 公分、厚 2~ 2.5 公分,表面具不明顯的縱皺,有光澤,邊緣平而鈍,菌肉兩層,上層為木材色、下層為象牙色,乾燥後其表面呈褐色。單孢子卵圓形,有雙層,外壁透明、內壁呈金黃色,具分離或連接之棘形突起,孢徑約 14~19 × 7.8~14.4 微米,菌孔微細綿密,每毫米有 4~5 個,管口小,呈深紅色或黃色,子實體大小變化極大,可大至 20 × 30 公分,重達 5 公斤以上,或小至一層薄片,但生長緩慢。
 
樟芝只寄生在野生牛樟樹洞中,是牛樟樹上目前唯一發現的木材腐杉菌,病徵為褐色腐杉,故為褐腐菌。牛樟樹為台灣特有的長綠闊葉大喬木,生長於海拔 450~ 2000 公尺的山區。今日台灣的牛樟樹在大量砍伐及無造林工程的雙重打擊下,已難得一見,所以被列為一級的國寶級保護樹種,相對的,也提升了樟芝價值。

用戶評論(共0條評論)

  • 暫時還沒有任何用戶評論
總計 0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用戶名: 匿名用戶
E-mail:
評價等級:
評論內容:
驗證碼: captcha